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

iPad雜誌是愈賣愈糟,還是未來的鑰匙?

作者:Mr.6  出處:Web Only 2011/01

大家可能已經聽過,事情是這樣的──
猶記去年五月,華爾街日報宣佈在iPad成功推出了應用程式,已經有了高達6萬4千名的活躍使用者,沒想到半年後,就在在上星期,美國網路界出現另一波聲音,認為紙本雜誌在iPad的初步成就,只是「曇花一現」。
這些人士指出數字顯示,這些雜誌iPad版,似乎都是被看了一次之後,下一個月竟然都不會再繼續下載,以「連線雜誌」(Wired)來看,它在去年六月剛剛推出的第一個月就賣了10萬套,風光滿面,當月的紙本也才賣7萬7千本而已,iPad版竟然下載得比紙本還多,但,Wired雜誌是必須每期另外下載的,他們發現,這些網友體驗了一個月之後,下個月的iPad版竟然只賣了3.1萬本,是頭個月的三分之一,到了再下個月,只剩下2.8萬本,而當月的紙本竟然上衝到9萬本,讓紙本吐了一口氣,iPad灰頭土臉!

報導還不只提到Wired雜誌,其他像《Men’s Health》雜誌的iPad版也在第一個月達到3,602本,而第二個月只剩2,912本;Glamour’s雜誌也是從4,301掉到2,775本。而Vanity Fair從10,500掉到8,700,Esquire雜誌也從1.3萬掉到1.1萬。
探究原因,他們說,主要是因為網友無法「訂閱」這些雜誌,目前仍必須一個一個下載,而且下載的價錢並不會低於買紙本的價錢。他們說,這些雜誌已經為軟體製作、內容數位化花了不少錢,蘋果還要抽30%,所以他們皆不願透過標準訂閱系統來收費,目前多是分開下載,或是下載免費版再另外想辦法向使用者收費。
我認為,網路人掀起這樣對iPad的批判,肯定是只會多、不會少,但我認為,他們的想法,實在是「以偏概全」了── 上周在演講中我提到「行動行銷」,以下面這句話形容:「iPad不只是一個新載體,而是一種新的『閱讀體驗』。」這不是廣告詞,我想形容的是,一個小小的pad,竟然可在筆記型電腦、手機兩種類型之外,再創第三種「體驗」。我們願意一邊看著電視,一邊拿著iPad閱讀;也願意拿著到醫院看醫生,一邊排隊等號一邊使用,又可以在坐捷運的短短十分鐘,拿出來稍看一會兒;上述這些情境中,你手邊有一個iPad,就一定會用iPad,而不是過重的筆記電腦或過小的手機。
這些批判雜誌在iPad的嘗試,其實沒看到以下兩點:
第一,現在的成功,是多麼「難得」:以Wired雜誌為例,最初的十萬人下載,許多是重度科技迷下載來「試試」,試試之後,就夠了,但他們沒看到的是,在試閱之後,竟然還是有超過2萬人願意繼續付費下載閱讀,試想,這個「2萬人」的數字,已經是破天荒!網路試了十餘年,也沒辦法讓這麼多人,如此心甘情願每個月付出和紙本差不多的金額,讀Wired數位版,但iPad做到了!而這些在iPad上面的雜誌,肯定也不會被下一波的Android潮給遺忘,這周傳出一個新消息,Google本身打算提供一個「報攤」(Newstand),這個報攤不只是給人看報紙,還給人「買報紙」,這些率先開始嘗試iPad的雜誌媒體,先矇起眼睛,不要看第一個月,後面應該會漸漸回升、愈賣愈多。
第二,未來的發展,是多麼「無限可能」:未來不只是iPad,也不只是其他的平板電腦,還包括Apple TV(儘管它似乎沒打算讓人跑應用程式)、Google TV,還包括車用系統……以iPhone和Android的對立來看,做行動通訊軟體的開發商已經習慣「開發兩套」,而同樣的兩套,今後也是拿到平板產品上面,以後更是(有機會)挪到「Smart TV」上面。今天這些媒體願意斥資開發iPad版,他們已經在後面的戰爭,佔了絕佳的位置,我們可以說,現在的iPad,只是未來的第一把鑰匙!這星期還傳出一份報導非常震撼,他們說,市調顯示,有40%的美國的iPad使用者,同時也擁有Amazon的Kindle,而且還有另外23%是目前沒有、但未來應該會添購Kindle的,意思是說,上述這些載具,本身是不會「互斥」的,以後我可能同時擁有iPhone、iPad、Apple TV,或者手持Android的手機、平板電腦、電視……再加上其他若干載具,所以,這個時候率先開始在載具上鋪路,絕對是正確的決定,而且在未來兩年內便可規模化的收割了。
或許有些人認為「互動雜誌」是未來,但今天的重點是,我們不必談「互動化」、「留言化」,不必談雜誌或其他應用可以如何藉互動、社群、拉朋友來得到更有趣的事。看,Wired、GQ、Vanity Fair這些雜誌,功能並沒有多多少,它只是更炫麗的雜誌而已,只是轉到iPad上面,就可以開始賣錢──
換句話說,像iPad這些新的載具,或許沒必要在上面創造新的功能了,由於iPad本身已經是新的情境,因此軟體只要想辦法配合這個情境、這個體驗,稍稍微微的修改一點點功能,呈現得更美觀、更好……只需要將原本的功能灌上去,配合載具的特色即可。如果這樣思考,那麼,這些東西,全部都不是新的挑戰了,而個個都是新的「鑰匙」,要進行挑戰,必須冒著風險,但要取得鑰匙?呵,只要敢伸手去拿,總是搶在第一個拿,就可以了!
接下來兩年,當各種載具盛行,它,會是一個搶著「伸手拿鑰匙」的年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